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它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其原文如下: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寓意。接下来是对其的现代汉语翻译:
翻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在耕地时发现了一根树桩。有一天,一只兔子跑过,撞到了这根树桩,结果撞断了脖子死了。农夫于是放下农具,留在原地等待,希望还能捡到另一只兔子。然而,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兔子,反而成了宋国人嘲笑的对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想法是愚蠢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被偶然的好运迷惑,而忽略了持续的努力与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守株待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