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高百尺卧藤萝。
暂下飞鸿过寒潭,
风急天高猿啸哀。
翻译:
身着粗布长袍度日,
内心饱读诗书,气质自然高雅。
厌倦了与老学究一起煮野菜,
勉强跟随学子们去赶考。
口袋空空无法购置寻春的坐骑,
志向高远却只能躺卧在藤蔓之间。
短暂地看到飞鸿掠过冰冷的水潭,
风急天高,猿猴的哀鸣回荡在耳边。
赏析:
首句“粗缯大布裹生涯”描绘了苏轼当时生活的简朴,但他并不因此而自卑,反而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这一句也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经典名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内心的丰富而非外在的装饰。
接着,“厌伴老儒烹瓠叶”表现了苏轼对传统读书人生活方式的些许厌倦,而“强随举子踏槐花”则体现了他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不得不参与科举考试。这两句诗反映了苏轼复杂的心境——既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不得不面对社会期待的责任。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高百尺卧藤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情绪。一方面,经济上的窘迫让他无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他的志向却始终高远,不愿随波逐流。最后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壮阔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
综上所述,《留别》不仅是一首离别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苏轼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态度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