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并能举例说明这些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货币职能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认识到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具体表现及实际意义。
难点:货币职能如何影响市场经济运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钱买东西,但你们知道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吗?”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讲授新知
1. 价值尺度
- 定义:货币用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 实例:比如一件衣服标价为200元人民币,这里的“200元”就是该衣服价值的一种表示方式。
- 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会怎样?
2. 流通手段
- 定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角色。
- 实例:当你去超市买水果时,你用现金支付给收银员,这体现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功能。
- 探究:现代电子支付是否改变了这一职能?为什么?
(三)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或流通手段功能,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提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货币两大基本职能对于保障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同学们要合理使用金钱,避免浪费。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查找资料,列举出更多关于货币职能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这些例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五、板书设计
货币的基本职能
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