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暗关系的基本原理,认识物体的立体感是由光线照射产生的明暗变化所表现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运用线条或色彩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从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明暗变化规律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难点:准确把握不同材质表面的质感表现。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实物模型(如球体、立方体等)、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素描纸或其他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几张具有强烈明暗对比的作品图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 提问:“为什么这些作品看起来如此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光与影的作用。
2. 讲授新知:
- 介绍光源的方向性以及它对物体形体塑造的影响。
- 分析常见的几种基本光影类型:亮部、灰部、暗部及反光区。
- 示范如何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柱体)来练习绘制基本的明暗关系。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人选择一个简单几何体作为对象,尝试用铅笔描绘其明暗关系。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并鼓励创新思维。
4. 总结评价:
- 邀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 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短回顾,强调明暗处理对于提升绘画水平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 完成一幅以静物为题材的小幅素描习作,注意突出物体的立体感。
六、板书设计:
- 明暗与立体
光源方向
基本光影类型
几何体明暗练习
七、反思改进:
-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样化的素材供学生参考,拓宽视野;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