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本文将围绕《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合新课标理念与学生实际,设计一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 学习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 掌握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增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树立乐观、坚韧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由花及人、由景入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花与人”之间的类比关系,把握文章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宗璞生平、创作背景)。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紫藤萝”的图片或视频,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几幅紫藤萝盛开的图片,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花的世界”。
2. 问题激趣
提问:“你见过紫藤萝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就是作家宗璞用文字描绘的一片‘紫藤萝瀑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句子。
2. 整体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 花前的哀痛 → 花下的喜悦 → 花后的感悟
3. 情感基调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悲”到“喜”,再到“悟”的情感变化。
(三)细读品析(20分钟)
1. 语言赏析
-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 教师示范分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这句话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的繁盛与流动感。
2. 意象解读
- 引导学生分析“紫藤萝”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 结合课文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不停息的。”引导学生理解“花与人”的关系。
3. 情感体验
请学生以“我眼中的紫藤萝”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紫藤萝’一样的事物?它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
3.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在于它的顽强与希望,我们应珍惜当下,勇敢前行。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基础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字词和句式理解。
2. 拓展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紫藤萝”》,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节奏的把控,避免讲解过多,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支持。
六、板书设计
```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宗璞
一、结构梳理:
花前哀痛 → 花下喜悦 → 花后感悟
二、语言特色:
比喻、拟人、排比
三、主题升华:
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深化对生命与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