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小林的男孩。他从小就胆子很小,连看到一只小猫都会吓得躲到妈妈身后。在学校里,他总是坐在最后一排,不敢举手发言,生怕说错话被同学笑话。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每个同学都要在全班面前讲一个自己最勇敢的经历。小林一听就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勇敢”的事可以讲。
放学后,小林闷闷不乐地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责备他,而是温柔地说:“小林,你知道吗?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愿意去尝试。”
这句话让小林愣住了。他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看?
第二天,小林鼓起勇气,站在讲台上,声音有点颤抖,但他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他在公园迷路了,虽然很害怕,但他还是走回了家。虽然那只是一个小事,但他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从那天起,小林变得不一样了。他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虽然他还是会紧张,但他知道,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已经是勇敢的表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真正的勇敢,是面对恐惧、继续前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不是逼孩子变得无所畏惧,而是让他们明白:勇敢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天生的本领。
鼓励孩子勇敢,不是让他们去做危险的事,而是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说出来、去尝试、去坚持。这样,他们才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