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三心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文的书生,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他立志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李文的性格却有些飘忽不定,做事常常缺乏恒心,总是三心二意。
有一次,他听说京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学问渊博,便决定前往求学。临行前,家人叮嘱他:“你若决心求学,就当一心一意,不可半途而废。”李文点头答应,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专心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然而,刚到京城不久,李文就被繁华的街市所吸引。他开始沉迷于游玩、结交朋友,渐渐忘记了初衷。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也曾感到懊悔,但第二天依旧被琐事牵绊,无法专心致志。
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一位老者,老者见他神情恍惚,便问他:“年轻人,你在想什么?”李文如实相告,说自己本想好好读书,却总是心猿意马,难以专注。老者听后微微一笑,说:“你这是‘二意三心’啊。”
李文不解,问:“什么是‘二意三心’?”
老者解释道:“‘二意’指的是心不在焉,思绪不专;‘三心’则是指反复无常,不能坚持。一个人若总是三心二意,终究难成大事。”李文听了,如梦初醒,深感羞愧。
从那以后,李文痛改前非,不再分心,专心研读经典。经过数年苦读,他终于考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为国效力。
后来,“二意三心”便成了一个用来形容人做事不专心、心思不坚定的成语,提醒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朝三暮四。
成语释义:
“二意三心”原指心思不专一,意志不坚定,后多用来形容人做事缺乏恒心,容易动摇。此成语强调专注与坚持的重要性,是古人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