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掌握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不能整除”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 难点: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规则,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水果图片、课件、练习纸等。
- 学具:每人若干根小棒、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情境图:“小明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分完后还有剩余,该怎么办?
2.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5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10根小棒,尝试将它们平均分给3个人。
(2)学生汇报结果:每人分到3根,剩下1根。
(3)教师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10 ÷ 3 = 3(个)……1(个)
(4)介绍“余数”的概念,说明余数是不能继续平均分的部分。
3. 理解余数的含义(10分钟)
(1)教师举例:如13 ÷ 4 = 3……1,让学生说说余数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继续分。
(2)引导学生总结: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3)通过对比不同例子(如15 ÷ 4 = 3……3;16 ÷ 5 = 3……1),帮助学生加深对余数大小关系的理解。
4. 学习竖式写法(10分钟)
(1)教师示范如何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例如:10 ÷ 3
3
3 ) 10
9
—
1
(2)讲解竖式的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学生模仿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 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
(2)小组合作完成“找余数”游戏:教师说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快速判断余数是否正确。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如“有17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块?”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什么是余数?余数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3)教师总结: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册第18页的相关题目。
2. 自己编一道有余数的除法题,并写出竖式过程。
六、板书设计:
```
3
3 ) 10
9
——
1
```
余数:1,比除数3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操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对“有余数除法”的直观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