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幼儿园小班习惯养成教案《我不是故意的》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幼儿园小班习惯养成教案《我不是故意的》,拜谢!求解答这个难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00:41:16

幼儿园小班习惯养成教案《我不是故意的》】一、活动名称:

《我不是故意的》

二、适用年龄:

3-4岁小班幼儿

三、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和游戏,引导幼儿理解“不小心”和“故意”的区别。

2. 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3. 学会在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增强同伴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四、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PPT(讲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玩具的故事)。

2. 小道具:玩具、纸张、小篮子等。

3. 音乐《我是乖宝宝》(轻柔背景音乐)。

4. 情景卡片若干(如:打翻水杯、踩到别人的玩具等)。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轻松的语气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做过‘不是故意’的事情?比如不小心碰倒了别人的东西,或者弄脏了衣服?”鼓励幼儿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我不是故意的》:

“小明在玩积木的时候,不小心把小红的积木碰掉了。小红很生气,说‘你是不是故意的?’小明连忙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太着急了。’小红听了之后,觉得小明是真心道歉的,就原谅了他。”

3. 讨论与交流(7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 “小明为什么会碰倒小红的积木?”

- “小红为什么生气?”

- “小明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对吗?”

- “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想?”

4. 情景模拟(1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张情景卡片(如:打翻水杯、踩到玩具、弄乱书包等),并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幼儿在表演中说出:“我不是故意的!”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小心做错事,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说‘对不起’,并努力改正。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大家都会理解我们的。”

六、延伸活动建议:

1.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引导他们使用“我不是故意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玩“我做错了”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3. 制作“我是好宝宝”贴纸墙,鼓励幼儿勇敢承认错误,增强自信心。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讨论和情景模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不小心”和“故意”的区别,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温馨提示:

本教案内容为原创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小班习惯养成教育,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确保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