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项向天歌的曲读几声】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发音的问题,尤其是多音字。比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中有一句“曲项向天歌”,其中的“曲”字就让人产生了疑问:这个“曲”到底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咏鹅》是一首描写鹅的儿童诗,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诗中写道:
> 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从字面来看,“曲项”指的是鹅弯曲的脖子,形象地描绘了鹅低头时的姿态。那么问题来了,“曲”在这里到底是读“qū”(第一声)还是“qǔ”(第三声)呢?
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曲”是一个多音字,常见读音有:
- qū:表示弯曲、曲折等意思,如“曲线”、“曲解”;
- qǔ:表示歌曲、戏曲等,如“歌曲”、“曲艺”。
在《咏鹅》这首诗中,“曲项”中的“曲”显然不是指音乐或戏剧,而是形容鹅的脖子弯曲的样子,因此这里的“曲”应读作qū,第一声。
不过,也有不少人误以为“曲”在这里读第三声,可能是受到“曲”作为“歌曲”一义的影响。但结合诗句的整体意境和语境来看,“曲项”更符合“弯曲”的意思,所以正确读法应为qū。
此外,还可以通过查阅权威的语文教材或古诗注释来确认这一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咏鹅》一课的拼音标注明确将“曲”标为“qū”,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读法的准确性。
总结来说,“曲项向天歌”的“曲”字应读作第一声(qū),而不是第三声(qǔ)。理解并掌握这种多音字的用法,不仅有助于准确朗读古诗,也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字词时,不妨多查资料、多请教老师,避免因误读而影响对诗词的欣赏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