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古文阅读及答案】《刻舟求剑》是一则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生动的情节揭示了固守成规、不懂变通的危害。这则寓言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常被用作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
一、原文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译文理解
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他的剑掉进了水里。他立刻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下来后,他按照自己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寻找剑。可是,船已经走了,剑却留在原处,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愚蠢的做法:当剑掉入水中后,这个人没有及时去捞,而是用“刻舟”的方式记录位置,以为只要记住位置就能找到剑。然而,船在移动,水中的剑并没有跟着船走,因此他最终一无所获。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不懂得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方法的人,强调了“因时制宜”、“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四、问题与答案
1. 文中“遽契其舟”中的“契”是什么意思?
答:契,意为“刻”,即在船上刻下记号。
2.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
3. 为什么说“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因为剑已经沉入水底,而船已经行驶到别处,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逻辑,所以说是“糊涂”。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或形式。
5. “刻舟求剑”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
答:比喻不懂得事物会变化,仍按老办法办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五、延伸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刻舟求剑”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总是依赖过去的经验,而不愿意接受新方法、新技术,结果效率低下甚至失败。又如在学习中,只机械地背诵知识,却不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适用条件,也容易导致学而无用。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变通,面对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策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六、结语
《刻舟求剑》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思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