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et(18赏析(整理)(一)(2020年10月整理))】《Sonnet 18》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最著名的情诗之一,也被称为“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首十四行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因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而被广泛传诵。
一、诗歌背景与结构
《Sonnet 18》属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的第十八首,创作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采用“彼得拉克体”或“斯宾塞体”的结构,但他的作品往往在形式上有所创新。《Sonnet 18》采用了典型的“伊丽莎白十四行诗”结构:三段四行诗(quatrain)加一个对句(couplet),押韵模式为 ABAB CDCD EFEF GG。
这种结构使诗歌在节奏上流畅自然,同时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最终以一个有力的结论收尾。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ABAB):
>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诗人开篇便提出一个疑问:“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接着他否定这一比喻,指出对方比夏日更加美丽、温和。他解释说,夏日虽美,却常有狂风摧残花蕾,且季节短暂,无法长久保存美好。这里,诗人用自然界的短暂性来衬托被赞美的对象的永恒之美。
第二段(CDCD):
>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便是太阳也会过于炽热,光辉会被遮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这说明,自然界的美是有限的、易逝的,而被赞美者却超越了这种局限。
第三段(EFEF):
>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尽管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消亡,但被赞美的对象的“永恒之夏”不会消逝。他通过“不朽的诗句”来实现这一永恒——只要诗歌存在,爱人的美貌与灵魂就会永存。
结尾(GG):
>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宣告: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还有人能阅读这首诗,他的爱人就将永远活在诗中。这不仅是对爱情的颂扬,更是对艺术力量的肯定。
三、主题与意义
《Sonnet 18》的核心主题是爱与永恒。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短暂与诗歌的不朽,表达了对爱人深深的爱慕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信念。他认为,真正的美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更可以通过文字得以延续。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个体价值以及艺术作用的关注。莎士比亚将个人情感提升到一种普遍的、超越时间的层面,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四、语言与修辞
莎士比亚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 比喻:如“eternal summer”、“summer’s lease”等,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 拟人:如“the eye of heaven”赋予太阳以人的特征。
- 排比:如“Nor... Nor...”的结构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 对比:将自然的短暂与诗的永恒进行对比,强化主题。
这些手法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深情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五、结语
《Sonnet 18》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情感与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情诗,更是一首关于爱、美与不朽的诗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首诗依然打动人心,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整理日期: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