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结构与主题。
-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 掌握小说中“悬念”“伏笔”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情感与社会背景。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体会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 培养学生对亲情、金钱、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 难点:体会作者对金钱与亲情关系的深刻批判,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莫泊桑生平、19世纪法国社会状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思考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人物分析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与小说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如果你的亲人突然变得贫穷,你会怎么对待他?”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
- 教师提问:小说围绕哪个人物展开?主要写了哪些事件?
3. 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菲利普夫妇由期待到恐惧再到冷漠,反映出金钱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人物形象的层次性与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情节分析与主题探讨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对于勒的态度发生转变?
2. 情节梳理与分析(1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于勒的过去、出走、发财传闻、落魄归来。
- 讨论:小说是如何通过“等待”“相遇”等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
3. 主题探讨(15分钟)
- 小组讨论: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你如何看待菲利普一家的行为?
- 教师补充:莫泊桑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4. 拓展延伸(5分钟)
- 阅读莫泊桑其他作品片段,比较其写作风格与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面临类似的人际关系问题?
第三课时:写作训练与综合实践
1. 写作训练(15分钟)
- 以“我眼中的于勒”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
-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 角色扮演活动(10分钟)
-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体验人物心理与情感。
-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于勒,你会如何面对家人?
3.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 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理解。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