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 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文言词语“之”、“以”等的用法。
-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体会古人智慧。
-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
- 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王戎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路边有一颗特别大的李子,你会不会去摘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和这个有关。”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少年聪慧的小故事视频,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懂的字词。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之”、“以”、“故”等,并结合例句说明其用法。
(三)精读理解(15分钟)
1. 分段讲解课文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解释:王戎七岁时,和一群小孩一起出去玩。看到路旁有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子,其他孩子都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解释: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回答说:“这棵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果子,一定是苦的。”
- 第三段:“取之,信然。”
解释:人们摘下李子尝了一下,果然很苦。
2. 提问引导:
- 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而王戎不去?
- 王戎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深入探讨(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如果你是王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 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从现象中推断出结果,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教师介绍“王戎”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类似“观察与思考”的经历。
(六)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古文,认识了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王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他一样,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七)作业布置(2分钟)
1.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也有一次像王戎一样的发现》,描述一次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的经历。
五、板书设计: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 观察细致│
│ 善于思考│
│ 有智慧│
└───────────┘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但在个别字词的理解上仍需加强,今后应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