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为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安全风险,切实加强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场所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分级、控制以及隐患的排查、整改、监控全过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构建“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安全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
一、风险分级管控
1. 风险识别与评估
各部门应定期对本区域、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依据《风险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如: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风险评估应结合历史事故数据、作业环境、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等因素综合分析。
2. 风险分级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重大风险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专项治理,较大风险由分管领导负责,一般风险由部门负责人落实,低风险由岗位员工日常关注。
3. 风险动态更新
风险状况会随着生产工艺、设备运行、人员变动等因素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建立风险动态更新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隐患排查治理
1. 隐患排查机制
建立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等相结合的隐患排查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排查频次。隐患排查应覆盖所有作业场所、设备设施、操作流程和管理环节。
2. 隐患分类与治理
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制定整改措施、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对于重大隐患,应立即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上报公司安委会备案。
3. 隐患闭环管理
所有隐患必须实行“发现—报告—整改—复查—销项”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整改到位,防止重复发生。
三、监督与考核
1. 监督检查
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
2. 绩效考核
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纳入各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履职不到位、整改不力的责任人予以问责处理。
四、培训与宣传
1. 全员培训
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风险识别与隐患排查专项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宣传教育
通过安全简报、宣传栏、内部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风险防控知识和隐患治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五、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制度,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