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案】一、教学背景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实际困难。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我根据学校安排,于2018年春季学期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针对一名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个性化教学。
该学生为6岁男孩,因智力障碍导致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较同龄人滞后,无法正常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家庭环境较为简单,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定期上门指导,帮助孩子在家中接受基础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简单识字、数字认知和基本生活常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独立生活意识。
3. 情感目标: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本次送教上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 语言表达训练
- 教学常用词语(如“爸爸”、“妈妈”、“吃饭”等)及简单句子练习。
- 教学方式:采用图片辅助、实物演示和重复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模仿发音和表达。
2. 数学基础认知
- 教学认识1-10的数字,理解数量概念。
- 教学方式:使用实物(如积木、水果)进行点数游戏,增强直观感受。
3. 生活技能培养
- 教学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基本自理能力。
- 教学方式:通过示范与引导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尝试,逐步掌握技能。
4. 情绪与行为管理
- 教学识别基本情绪(如开心、难过),学会简单表达。
- 教学方式:借助绘本故事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自身情绪。
四、教学过程记录
第一次送教(2018年3月5日)
- 教学重点:熟悉环境,建立初步信任。
- 学生表现:较为安静,对新事物表现出好奇,能跟随教师动作做简单模仿。
第二次送教(2018年3月12日)
- 教学重点:语言表达训练。
- 学生表现:开始尝试说出“妈妈”“老师”等词汇,情绪稳定,参与度提高。
第三次送教(2018年3月19日)
- 教学重点:数字认知与生活技能。
- 学生表现:能正确指出1-5的数量,能够完成简单的穿鞋动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1.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每位残疾儿童的发展节奏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2.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家长的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需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3. 持续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结语
通过本次“送教上门”的实践,不仅让残疾儿童在家也能接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与责任。未来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支持与关爱。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2018年春季学期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学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