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6《晚春》诗文鉴赏及】《晚春》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第十六课。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语言清新脱俗,情感含蓄隽永,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全诗如下:
> 草木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诗意解析
首句“草木知春不久归”,点明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时节,草木似乎也感知到时光的流逝,开始表现出一种不舍与留恋的情绪。这里的“草木”并非仅指植物,而是象征着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体,它们都感受到了春天即将离去的讯息。
第二句“百般红紫斗芳菲”,描绘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用“百般红紫”来形容各种花朵的颜色和姿态,而“斗芳菲”则形象地表现了这些花儿在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热闹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享受。
第三、四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则是对两种植物的描写。杨花和榆荚本是常见的春季植物,但它们没有像其他花朵那样争艳,而是随风飘舞,仿佛雪花一样纷纷扬扬。这里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它们一种无奈与淡然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力顽强的赞美。
二、艺术特色
1.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如“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使景物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2. 对比与衬托:通过“杨花榆荚无才思”与“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对比,突出了不同植物在春天中的不同表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3. 语言简练优美: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典雅,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
三、思想内涵
《晚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伤感之情,但通过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此外,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也体现出诗人对平凡事物的欣赏与尊重。即使是没有鲜艳色彩的植物,也能在春风中展现出独特的美,这正是诗人豁达心境的体现。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1. 诵读品味: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出现的自然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诗人表达的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4. 拓展延伸: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语
《晚春》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古诗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