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苏教版七下《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教版七下《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7:27:05

苏教版七下《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再别康桥》作为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现代诗,被广泛选入教材。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再别康桥》为教学内容,结合一堂实际课堂教学的实录与教师点评,展示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七年级(3)班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 导入环节(5分钟)

李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轻柔的钢琴曲《The Rain》,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愁氛围。接着,她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那种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难过”,有的说“不舍”,还有的说“怀念”。李老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徐志摩在离开剑桥时写下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和语气。随后,教师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李老师强调:“朗读不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接着,她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种情感?”

学生积极讨论后,教师总结:“整首诗充满了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3. 深入分析(20分钟)

李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重点讲解意象与修辞手法: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里的“轻轻”重复使用,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克制。

-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化描写,使景物充满生命力,也暗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在分析过程中,李老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徐志摩,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康桥的告别?”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用绘画表现,有的用文字叙述,有的则用朗诵的方式演绎。李老师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关注语言的美感与情感的真挚。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李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请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某个地方的留恋之情。”

二、教师点评

本节课围绕《再别康桥》展开,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李老师通过音乐导入、朗读训练、文本细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出发,感受诗歌的美,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特别是在分析诗句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联想,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此外,课堂时间分配合理,环节衔接自然,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议今后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现代诗创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诗歌语言。

三、教学反思

虽然本节课整体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诗歌结构时,可以更清晰地划分段落意义;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分组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总之,《再别康桥》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诗,而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引导,正是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世界的关键。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也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