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要求文件(3页)】一、前言
随着水资源管理的日益精细化,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其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城市供水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特制定本《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要求文件》。本文件适用于各类地下水监测井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管理,旨在为相关单位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指南。
二、监测井选址原则
1. 代表性
监测井应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单元内,能够反映区域地下水的水质、水位及流动特征。
2. 可访问性
选址应便于日常观测、设备安装及维护,避免因地形复杂或人为干扰而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安全性
避免设置在易受洪水、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确保监测井结构稳定、长期运行可靠。
4. 环境保护
选址不得破坏生态敏感区或水源保护区,同时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
三、监测井结构与材料要求
1. 井体结构
- 监测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高强度塑料材质,井壁厚度应满足抗压、防渗要求。
- 井口应高出地面不少于0.5米,防止雨水倒灌及污染。
2. 滤水管设置
- 滤水管应布置在含水层中,长度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2米。
- 滤水管应采用不锈钢或耐腐蚀材料,孔隙率应满足水流通过且防止泥沙进入。
3. 井管密封处理
- 井管与井壁之间应采用水泥砂浆或专用密封材料进行填充,防止地下水侧向渗透。
4. 监测设备安装位置
- 水位计、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应安装在井内稳定位置,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无误。
四、监测内容与技术指标
1. 水位监测
- 应定期记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建议每季度至少一次,并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频率。
- 水位测量精度应达到±1cm。
2. 水质监测
- 常规项目包括pH值、电导率、溶解氧、总硬度、硝酸盐、重金属等。
- 根据区域污染特征,可增加特定污染物的检测项目。
3. 流量监测(如有需要)
- 对于有地下径流的区域,可设置流量监测装置,用于评估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情况。
五、监测井运行与维护管理
1. 日常维护
- 定期检查井口盖板是否完好,防止杂物进入井内。
- 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更换损坏部件。
2. 数据记录与分析
- 所有监测数据应建立电子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
- 数据应定期汇总分析,用于评估地下水变化趋势及潜在风险。
3. 应急处理机制
- 对于监测井出现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数据失真等),应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维修程序。
六、附则
1. 本文件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