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docx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docx,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09:14:13

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doc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特点。

- 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焉”、“之”、“以”等。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讽刺秦朝统治者奢靡腐败的主旨。

- 教学难点:

- 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 理解“六王毕,四海一”等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记疑难字词,查阅杜牧生平及《阿房宫赋》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阿房宫遗址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一座宏伟的宫殿为何最终化为灰烬?它的兴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教训?”

2.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感受他笔下那座辉煌而悲壮的宫殿。”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注意字音、停顿与语气,初步感知文章气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如“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廊腰缦回”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课文:

- 描述阿房宫的宏伟壮观,突出其奢华。

- 描写宫中生活,表现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 第三段:回顾秦朝的兴亡,指出其灭亡的原因。

-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感慨与警示。

2. 小组讨论:

- 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讽刺意味?

- 作者为什么要写阿房宫的兴盛与毁灭?

3. 教师点拨:

- 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的深意。

- 引导学生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阿房宫”的现象?我们应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 推荐课外阅读:

- 杜牧其他作品,如《赤壁》《泊秦淮》等,进一步感受其文学风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梳理文章结构:

从“兴建—奢华—灭亡—反思”的逻辑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 总结学习要点:

- 掌握文言词汇与句式。

-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 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滕王阁序》,对比阅读。

六、教学反思(教师备课笔记):

-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积累与思想启发相结合。

- 对于“借古讽今”这一手法,需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灵活调整,注重学生参与与互动,提高课堂实效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