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10-05 02:23:24

问题描述: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5 02:23:24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所著的一篇政论文,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何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文章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强调国家若不团结、不图强,终将走向衰亡。

一、

《六国论》通过分析六国在面对强秦时的战略失误,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与“不战而屈”的错误政策。苏洵认为,六国若能联合抗秦,未必不能抵御强敌;但因内部腐败、外交失策,导致一步步走向灭亡。

文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对后世政治家和学者影响深远。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注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战争不擅长,而是因为贿赂秦国。 “兵”指兵器,“战”指作战方式,“弊”指弊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力量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 强调贿赂行为对国家实力的损害。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提出疑问,引出进一步分析。
曰:不赂者以赂者败。 回答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失败。 指出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独自保全。 强调联盟的重要性。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说,弊端就在于贿赂秦国。 总结全文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进攻夺取外,小的获得城邑,大的得到城市。 描述秦国扩张的方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与秦国通过战争所得到的相比,贿赂所得到的实际上多了一百倍。 强调贿赂的代价巨大。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诸侯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失去的,其实也是一百倍。 对比战争与贿赂的损失。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以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就不是战争。 指出问题的核心并非战争本身。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想他们的祖先,冒着霜雪,砍伐荆棘,才得到一小块土地。 表达先辈创业的艰辛。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却不太珍惜,把土地送给别人,如同扔掉草芥。 批评后代的短视与浪费。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才能换来一夜安宁。 描述六国不断割地求安的现象。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军又来了。 形象描绘六国的被动局面。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贪婪的秦国欲望无止境,供奉越多,侵略越急。 揭示贿赂的恶性循环。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不用打仗,强弱胜负已经决定了。 强调战略上的优劣已定。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灭亡的地步,道理上本来就是这样。 表达对历史结局的必然性认识。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用比喻形象说明贿赂的后果。

三、总结

《六国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国家间外交策略与内政治理的重要性。苏洵主张“合纵连横”,反对盲目妥协,强调团结与自强才是立国之本。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历史评论,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政治哲学著作。

文章原创性说明:

本文基于《六国论》原文进行整理与解读,结合历史背景与作者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呈现关键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结构,力求贴近真实写作风格。

以上就是【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