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特等奖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2025-05-16 22:47:32

问题描述:

特等奖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这个怎么弄啊?求快教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6 22:47:32

教学目标:

1. 理解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深刻寓意。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小女孩在寒冷与饥饿中的无助与孤独。

3.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擦燃火柴”的场景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小女孩的命运表达的社会批判精神。

教学准备:

1.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背景。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插图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里冷得瑟瑟发抖,却还不得不在外面奔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里的主人公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寒冷冬夜的小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 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 每次擦燃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并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概括小女孩的经历。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擦燃火柴”的场景

-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每次擦燃火柴时小女孩所看到的画面,并探讨这些画面背后的意义。

- 提问:“为什么小女孩会看到如此美好的东西?”“这些幻想反映了她的内心需求吗?”

2. 讨论主题思想

- 组织全班讨论:“你认为这篇童话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 教师补充介绍安徒生创作此篇童话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播放一段现代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短片,让学生对比原著与改编版本之间的异同点。之后,开展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帮助类似小女孩这样弱势群体的具体方案,并向全班汇报。

课堂实录片段示例:

教师:“当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她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大家觉得这大火炉代表了什么?”

学生A:“我觉得这可能代表了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

学生B:“也许是对家庭温暖的一种向往吧。”

教师:“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次擦燃火柴时,她又看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文本内涵,还学会了如何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