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以其豪放旷达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才情,更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苏轼的《黠鼠赋》,通过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感受这篇短小精悍之作的魅力。
原文
苏轼《黠鼠赋》全文如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翻译
苏轼在夜晚坐着时,听见有老鼠正在啃咬东西。他拍打床铺想制止它,但老鼠停了一会儿又继续啃咬。于是他让童子拿着蜡烛查看,发现是一个空的袋子发出声音,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苏轼说:“啊!这是只被困住无法逃脱的老鼠。”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却什么也没有,再举起蜡烛寻找,发现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还在啃咬,怎么会突然死了呢?之前发出的声音难道是它的鬼魂吗?”把袋子倒过来,老鼠掉到地上就逃跑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来不及抓住它。
苏轼感叹道:“真是奇怪啊!这只老鼠多么狡猾。它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得无法咬穿。所以它假装啃咬,用声音引来人;明明没死却装死,借着假象寻求逃脱。我听说世上最聪明的是人类,能够驯服龙、捕杀蛟、捕捉龟、猎取麒麟,统治万物。然而最终却被一只老鼠耍弄,陷入它的计谋之中,就像从安静的兔子变成慌乱的兔子一样,哪里还谈得上智慧呢?”
赏析
《黠鼠赋》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远。文章以一个小故事为载体,通过描写一只机智狡猾的老鼠如何利用人的疏忽成功逃脱,讽刺了人类自诩聪明却常被小事所困的现象。文中苏轼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与反思,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批判。
首先,故事本身充满趣味性和戏剧性。老鼠的“诈死”行为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展示了动物本能中的生存智慧。而苏轼则借此提醒人们不要轻视看似渺小的事物,因为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可能拥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能力。
其次,文章结尾处苏轼的感慨引人深思。“乌在其为智也”,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质疑,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谦逊的态度至关重要。
总之,《黠鼠赋》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以及深刻的哲理成为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要学会敬畏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