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夏衍先生及其作品背景,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
2. 分析文章结构,掌握记叙文与议论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深入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
2. 学习并运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生活的艰辛以及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旧社会工人劳动条件恶劣的照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们是如何被压迫的?从而自然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包身工》。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夏衍先生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深入分析课文
1. 分段阅读课文,逐段讲解其内容,并提问:
- 第一段中提到“清晨四点钟”,这说明了什么?
- 第二段中的“粥”象征着什么?
- 第三段里说“没有钟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情况?
2. 小组讨论:包身工们每天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条件如何?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五、写作特点探讨
1. 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2. 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六、拓展延伸
1. 当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的剥削现象?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如果你是包身工的一员,你会怎么做?你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七、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八、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看法。
2. 查找更多关于包身工制度的信息,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以上就是本节《包身工》的教案设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