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作者通过“冷雨”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 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 学会分析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从语言中感受情感、体悟意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故土、文化与人生哲思的深情寄托。
-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分析“冷雨”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 教学难点:
- 领会文中蕴含的文化情怀与人生感悟。
- 把握散文中情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如江南雨景、古建筑等)。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语句,初步思考“冷雨”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江南雨景图片,播放雨声音频,营造氛围。
- 提问:“你听到‘冷雨’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
2. 朗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与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结构:写雨、忆旧、思乡、感怀。
4. 词语积累(5分钟)
- 教学重点词语:冷雨、烟雨、惆怅、氤氲、苍茫等。
-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深入探究
1. 品读语言(15分钟)
-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 举例:
-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排比增强节奏感,体现雨的普遍性。
- “雨是潮潮湿湿的梦,是阴阴郁郁的愁。”——比喻与拟人,赋予雨以情感色彩。
2. 情感体验(10分钟)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雨”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 对比作者笔下的“冷雨”与自己的“雨”,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
3. 文化内涵(10分钟)
- 讨论:文中提到“唐诗宋词”“古建筑”“青石板路”等元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文化情结?
- 引导学生理解“冷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 写作训练(15分钟)
- 命题作文:“我心中的雨”
- 要求: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真实情感。
2. 小组交流(10分钟)
- 小组内朗读各自作品,互相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 选取优秀范文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3.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升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我心中的雨”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2. 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散文作品,如《乡愁》《舟子的悲歌》等,比较其情感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
本课以“冷雨”为切入点,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语言赏析与写作能力。后续教学可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背景,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