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发面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知道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作用。
- 掌握发面过程中面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 学会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简单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酵母菌在发面中的作用,掌握发酵的基本原理。
- 难点:理解发酵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酵母粉、面粉、温水、玻璃碗、保鲜膜、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 多媒体课件(包含发面过程的动画或图片)。
- 学生准备:
- 实验材料分组准备(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吃过馒头吗?知道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发面的过程,引出课题“发面的秘密”。
播放一段关于发面过程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什么是发酵?
简要介绍发酵的概念,说明酵母菌是一种微生物,能够将糖类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 发面的原理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将面粉中的糖分转化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变得松软。
3. 实验探究(20分钟)
实验名称:发面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条件下面团的发酵情况,理解发酵条件对发面效果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将面粉和酵母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成面团。
2. 将面团分成两份,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
3. 一份放在常温下,另一份放在冰箱中(低温环境),用保鲜膜封口。
4. 观察并记录两份面团的变化情况,持续观察30分钟以上。
实验记录表:
| 时间 | 常温面团状态 | 低温面团状态 | 备注 |
|------|----------------|----------------|------|
| 0分钟 ||||
| 10分钟 | |||
| 20分钟 | |||
| 30分钟 | |||
4. 分组讨论与汇报(10分钟)
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影响发面效果的因素,如温度、酵母用量等,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酵母菌在发面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在家尝试发面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发现。
-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食品制作中也应用了发酵技术,如酸奶、面包等。
五、板书设计:
```
发面的秘密
1. 发酵:微生物(酵母)分解糖类产生气体
2. 酵母菌的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
3. 影响因素:温度、水分、酵母量
4.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发酵越快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发面的科学原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如不同种类的发酵食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