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风儿找妈妈》含反思】一、活动名称:
《风儿找妈妈》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理解“风”与“妈妈”的关系,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幼儿感受亲情的温暖,体会“家”的重要性。
三、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包含风儿和妈妈的插图)。
2. 风声录音或轻柔的音乐背景。
3. 小道具:小帽子、围巾、树叶等,用于情境表演。
4. 幼儿人手一张“我爱我的妈妈”绘画纸。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轻柔的风声,提问:“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引导幼儿说出“风”,并讨论风的特点,如“会吹动树叶”、“能吹走帽子”等。
接着出示图片,讲述故事《风儿找妈妈》的开头部分,引发幼儿兴趣。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
“有一天,风儿离开了家,它想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它走过森林,吹动树叶;飞过田野,吹起蒲公英。它问大树:‘你是我妈妈吗?’大树说:‘我不是你的妈妈,我是你的朋友。’风儿继续前行,终于在天空中找到了妈妈——那就是风。”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风儿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它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妈妈?”
3. 情境表演(10分钟)
请几名幼儿扮演风儿、大树、蒲公英等角色,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
其他幼儿可以模仿风的声音,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
4. 讨论与分享(5分钟)
提问:“风儿一开始找不到妈妈,后来明白了什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如“风儿其实一直在妈妈身边”、“妈妈是看不见的,但可以感受到”。
引导幼儿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妈妈是谁,妈妈平时是怎么关心自己的。
5. 绘画活动(5分钟)
发放绘画纸,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妈妈”,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画中的内容。
五、活动延伸: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风”相关的材料,如扇子、纸条、风车等,供幼儿自由探索。
2.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关于“风”或“亲情”的绘本,增进亲子互动。
六、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以《风儿找妈妈》为主题,结合了故事讲述、情境表演和绘画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感受亲情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在情境表演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投入,展现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不过,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 部分幼儿对“风”与“妈妈”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引导。
2. 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个别环节可以适当延长,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表达。
3. 在绘画环节中,部分幼儿缺乏创作思路,教师应提供更多启发性的语言或示范。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幼儿了解了风的特点,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今后将继续优化活动设计,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