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自然之道的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揭示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自然打交道,比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雷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自然之道》,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3.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讨论,并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精读分析,深入理解(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几个部分:
1. 介绍事件背景,说明“我们”一行人去观察海龟孵化。
- 提问:为什么他们要去观察海龟?这说明了什么?
-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好奇心是否总是有益的?
2. 描写小海龟被救出后,成群爬向大海的情景。
- 提问:为什么小海龟会受到威胁?
-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3. 第三段:叙述“我”出于好意,把小海龟送回沙滩,结果导致更多海龟遭遇危险。
- 提问:为什么“我”的做法反而带来了灾难?
- 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的“善意”可能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4. 第四段:最后总结教训,点明“自然之道”的含义。
- 提问:什么是“自然之道”?
- 引导学生归纳:尊重自然、不随意干预、遵循规律。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自然之道”的例子?比如:
- 比如我们种花时,不能过度浇水;
- 或者我们在公园里看到动物时,不能打扰它们的生活。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不仅了解了一个关于自然的故事,更明白了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2. 预习下一课,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今后可以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