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的诗歌作品,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诗以“山”与“海”的意象为线索,通过儿童视角描绘了对理想和希望的追寻过程,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共鸣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美、情感内涵及哲理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 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山与海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翻过一座山之后,会看到什么?”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分析关键语句如“我伏在窗口读书,/那团云雾……”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 结合“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探讨诗歌所传达的理想与信念。
- 引导学生用“山”比喻生活中的困难,“海”比喻理想与希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面对困难的经历。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其他与“山”“海”相关的诗句或名言,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拓宽学生视野。
- 布置小作文:“如果我是‘我’,我会怎样面对山与海?”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蕴含的积极人生观。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六、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山的那边”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表达欲。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八、板书设计
```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 困难
海 → 理想
希望 → 坚持
```
九、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反馈,综合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以上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山的那边》的内涵,同时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