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常:天气预报(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雪天等),初步认识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并尝试模仿播报天气预报。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他们关注天气、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 天气图片若干(晴天、雨天、多云、雪天等)
- 天气预报视频片段(适合幼儿观看的简短动画)
- 天气图标卡片
- 小喇叭或手提话筒(用于模拟播报)
- 简单的天气记录表(可画图或贴图)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小朋友们,你们每天早上起床后会看天气吗?你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看到的天气情况,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
播放一段简短的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看。看完后,教师提问:
- “你看到了什么天气?”
- “天气预报里有哪些内容?”
- “天气预报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时补充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
3. 认识天气图标(10分钟)
出示天气图标卡片,逐一介绍不同天气的标志,如太阳代表晴天,雨滴代表下雨,乌云代表阴天,雪花代表下雪等。通过游戏“找一找”或“配对游戏”,让幼儿巩固对天气符号的认识。
4. 模拟播报天气(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小气象员”角色扮演活动。请几位幼儿戴上小喇叭,轮流模仿天气预报员,用简单的话语播报当天的天气。其他幼儿可以做“观众”,并给予掌声鼓励。
5. 延伸活动(5分钟)
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看明天的天气预报,并在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分享。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天气小报”展示墙,让幼儿贴上自己的天气记录。
四、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
- 通过语言表达和角色扮演,评估幼儿对天气预报的理解程度。
-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建议:
- 在班级中设置“天气角”,每天由一名幼儿负责记录天气情况。
- 结合季节特点,开展“天气变化小实验”,如观察雨天、雪天对植物的影响等。
- 开展“我爱天气”绘画活动,鼓励幼儿用画笔表达自己喜欢的天气。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和有趣的互动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今后可以进一步结合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天气观察习惯,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