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作品背景,体会其情感表达。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特点。
3. 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月夜美景与作者的豁达情怀,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2. 体会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与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教学难点】
1. 理解“闲人”的深层含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2. 通过语言品味,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名的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短文,它记录了他在一个夜晚的所见所感。大家知道,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心态。那么,他是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与美好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充满诗意的文章。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提问:
-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总结:文章描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三、精读品析(约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课文,注重文言词义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例如: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引导学生理解“户”指门,“欣然”表示高兴的样子,体会作者看到月光时的愉悦心情。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分析“念”字的含义,说明苏轼当时的心情,以及他对友情的重视。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用比喻手法描绘月夜之美。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讨论“闲人”的含义,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理解他虽身处贬谪,却依然能欣赏生活之美,体现出他的豁达胸怀。
四、合作探究(约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 苏轼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夜晚去承天寺?
2. “闲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五、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展示苏轼其他作品中的相关句子,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苏轼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体会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积极心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欣赏美好,保持乐观。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3. 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选择一篇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闲人”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惑,今后可加强相关内容的引导与拓展。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践撰写,旨在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实录,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内容,确保原创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