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原文翻译及鉴赏】《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出自《新乐府》组诗。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尤其是劳动人民在剥削与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翻译
有一位老翁,住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为生。
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烟熏的痕迹,头发已经花白,手指也被炭火熏黑。
他卖炭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穿衣服、吃东西。
他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却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气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下了厚厚的雪,清晨他就赶着炭车,在结冰的路上行驶。
牛累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们就在城南门外的泥地里休息。
一车炭有千多斤重,却被官家的人强行拿走,他舍不得也无可奈何。
最后只给了他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当作炭的钱。
三、鉴赏
《卖炭翁》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通过一个普通卖炭老人的生活片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压榨。白居易以“新乐府”为名,提倡诗歌应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1. 人物形象鲜明
诗中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辛勤劳作的卖炭翁形象。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寥数语便让人感受到他的艰辛与衰老。他的愿望简单而卑微——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却因天气寒冷而希望“炭贱愿天寒”,这种矛盾心理令人动容。
2.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诗人通过“卖炭翁”的辛苦劳作与“宫使”的横行霸道形成鲜明对比。卖炭翁历经风雪,辛苦运炭,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剥削,更是精神上的侮辱。这种对比强烈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巨大与不公。
3. 语言朴素自然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种“平实而深刻”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也更贴近读者的心灵。
4. 思想内涵深刻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它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四、结语
《卖炭翁》虽篇幅不长,却以其质朴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命运,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我们对人性、社会与历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