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注释】一、
《商鞅立木》是出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家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在都城南门立木为信,以取信于民的故事。这一事件体现了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注重诚信和法令的严肃性,也为后续的变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本文将对《商鞅立木》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对应的白话翻译与详细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历史背景。
二、原文及翻译注释表
| 原文 | 白话翻译 | 注释 |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 法令已经制定好,但还没有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商鞅)在国都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 “令”:指法令。“具”:完备。“布”:颁布。“募”:招募。“徙”:搬动。 |
| 民怪之,莫敢徙。 | 百姓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 | “怪”:觉得奇怪。“莫敢”:没有人敢。 |
|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 又说:“能够搬动的人赏五十金。” | “复”:再次。“予”:给予。 |
| 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有一个人搬了过去,立刻给了他五十金,用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 | “辄”:立即。“以明不欺”:用来证明自己不欺骗百姓。 |
| 民于是信之。 | 百姓从此相信了他。 | “于是”:从此。“信之”:相信他。 |
三、总结分析
《商鞅立木》虽然篇幅简短,但意义深远。它不仅展示了商鞅在变法初期如何通过“立木为信”的方式赢得民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令的信任度较低的现实。
商鞅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他通过奖励的方式,让百姓看到法令的执行力,从而增强民众对变法的信心。这种做法在后世被广泛借鉴,成为“取信于民”的典范。
此外,文中“徙木立信”的典故也成为后世成语“徙木立信”的来源,常用来形容通过实际行动建立信任的行为。
四、结语
《商鞅立木》虽为一则历史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它不仅是商鞅变法的重要起点,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法治与诚信的宝贵启示。通过对原文的阅读与理解,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方式,也能从中汲取智慧,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与管理之中。
以上就是【文言文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