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月夜忆舍弟中考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月夜忆舍弟中考知识点总结,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6 12:59:23

月夜忆舍弟中考知识点总结】《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杜工部集》中。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古诗鉴赏篇目。本文将从诗歌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考点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史”。《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与弟弟杜颖失散,诗中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

二、诗歌原文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内容解析

1. 首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描写战乱时期的边塞景象:戍鼓声中,行人断绝;秋天的边地,孤雁哀鸣。

- 这两句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2. 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写出节气变化(白露时节)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月是故乡明”一句,是千古名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

3. 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离散的痛苦与无奈。兄弟四散,无法得知生死消息,令人揪心。

4. 尾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不断、通信受阻的无奈与忧虑。

- 诗句含蓄而深沉,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四、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

全诗通过描写边塞秋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 语言凝练:

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如“一雁声”、“月是故乡明”等,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3. 情感真挚: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情感真挚动人。

五、中考常见考点

1. 诗词默写

- 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2. 词语解释

- 如“戍鼓”、“断人行”、“边秋”等词语的含义。

3. 诗句赏析

- 如“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方式及其情感内涵。

4. 思想感情分析

- 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思乡、忧国、悲悯等。

5. 写作手法

- 比如对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

六、拓展延伸

- 与同类作品比较:

可将《月夜忆舍弟》与《春望》《登高》等杜甫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体会其风格的一致性与变化。

- 历史背景联系:

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七、结语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也为中考语文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备考时应注重积累经典诗句,理解诗歌情感,把握写作技巧,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类题型。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